理性與感性的拉鋸

科學家與藝術家的矛盾,從出生那刻便已產生。

林宏翰 Paul Lin
3 min readSep 20, 2020

有人曾經做了一個實驗,讓科學家與藝術家共同在同一個專案作業。剛開始科學家會埋怨藝術家都不切實際,只好自己獨攬工作內容;藝術家看不慣科學家沒有彈性的將工作完成,這不符合美學甚至是幸福學,而人終其一生正應該為美學與自己的幸福努力,因此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操作專案。

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後,科學家覺得工作有些疲乏時,突然發現藝術家工作得好快樂。「又不是正規的做法怎麼會快樂?」科學家納悶著,但藝術家怡然自得的樣子卻讓他心生嚮往。在此同時,藝術家也在追尋美的真諦的過程中撞牆,在一次實驗完時他皺起眉頭:「怎麼結果跟想像中不一樣?」他驚覺科學家用的方法居然可以達到他理想的樣子,難不成那才是美的所在?

於是冷戰後的他們試著溝通,過程中科學家學會用另一種方式完成他理想的專案。「我要證明,用正規的方法也能找到快樂!」在原先的方法流程不變的情況下加了一些藝術家建議的「美」的元素,也讓科學家在執行專案過程中逐漸綻放笑靨。藝術家則學會在自己堅信美學的觀點上,將所作過程加以排序,讓自己能確保所做努力與目標始終一致。

從磨合、衝突到合作,藝術家與科學家一生的合作課題。 圖片來源 / Pexels

最後他們並沒有一起完成那個專案,而是完成了兩個專案。儘管與最初預設目標不同,但兩個人都很珍惜這段學習的過程,最大的收穫是學會傾聽與分享,以及願意放下成見隨時打掉重練的心態。與此同時,他們更驚訝的發現自己內心似乎也有個理性與感性的槓桿在拉扯,因為在某些程度上,科學家與藝術家聽得懂彼此的語言。

寫了許多所見所聞後,這次想寫一篇關於自己的狀態,因為做重大決策時我常常也能感知理性與感性的拉扯,這是相當有趣的過程。

家人個性、摩羯座、過去經驗等等讓我在光譜上是偏向象徵理性的「科學家」,過去的我認為唯有理性、科學才能解決問題,長大後才發現注入感性的元素,有時能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。有趣的是,從小到大我結交的許多好朋友、情人大多屬於感性的藝術家類型,只有鮮少工作合作夥伴行事作風偏為理性,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想了許久也沒能得到一個可能的正確答案,然而我深信這些感性的朋友某方面來說,已經教會我如何適時把自己工作壓力拋開,加入一些讓自己幸福快樂的元素,也讓最終專案完成時更具意義。

然而一旦生活面臨重大挑戰,內心理性的一面便會浮現主導之後的行動,也能確保自己理智線在關鍵時刻不會切斷。然而如何能判斷何謂「關鍵時刻」其實也是蠻掙扎的過程,過去這段時間確實因過於理性而錯失許多追求幸福快樂的機會,不過這段時間經驗的積累,也終能讓自己成為更能掌握理性與感性的人。

理性的人探索文化之旅,是感性的契機。 PC:張沛得

如同上面提到的實驗,或許身為科學家或者藝術家本身並沒有絕對對錯,然而在這人際關係越顯複雜的時代,我們已不能避免與他人交流、內化的過程。或許堅持自己同樣重要,但在人逐步邁入社會化時,永遠保持自信樂觀同時謙虛,才能接納更多有利於己的意見。合作的結果或許超乎預期,卻依舊是完整、獨一無二的人生。

--

--

林宏翰 Paul Lin

土地的紀實札記。英倫的留學分享。 我想說,說一些塞滿情緒的個人故事,來感動你。IG: pl_9812